打印

互联网经济杀手的对冲:消费升级--大众工业转为小众工业

这个故事脉络有些长,容我慢慢缕。

1998年是人类经济史上的一个转折点:人类的工业产品从供不应求转为了供大于求。

中国人在这个时间点上也有同步的体会:1998年以前,买个彩电需要拖关系才能搞到,1996-1997年电视股票走势和公司名字一样--长虹(红),普遍上涨20倍。1998年以后,随便到哪个商场都可以提电视现货,对应的是电视股票1998年就开始走熊,到今天电视股票基本都成了垃圾股。

经济学上说需求和价格成反比,那是在供不应求或者在供需基本平衡的前提下。还是以电视为例,就算再便宜,大家会每人买10台电视吗?不会的。(而另一面,就算真的是每人买10台电视,电视厂家也造的出来!)。在供大于求时代,由于竞争,价格是无限和成本接近,而且各厂家竞相改进工艺降低成本。所以呢,工业品的价格就出现了大幅的下调。而消费者又不会多买,所以,消费者的购买力就会剩余。

还是以中国为例,1998年以前,买一台彩电大概要消耗1年的工资,而现在呢,买一台彩电只需要1个月的工资。不光彩电,大到汽车,现在也是人人都买得起了,只是愿不愿买的问题(还是那个道理,当价格低到一定程度后,需求不再继续增加了)。

购买力出现了剩余,除了一部分存银行外(现在新一代中国人也不喜欢存款了),还是要花掉的。花到哪里呢?很简单,物质需求都满足了,那就满足精神需求呗(可悲马克思他老人家是机器人,没有精神需求,不懂啥叫第三产业)。精神需求首先带动的是第三产业——吃喝玩乐。之后呢,就是本能的攀比心理蠢蠢欲动,导致房价的暴涨、奢侈品(虽然是物质产品,但是还是精神需求)需求暴增、收藏热。同时,还有恐惧心理爆棚--教育支出和医疗支出暴增(这2项的原理就是本文的观点,容后述)。

(经济是一个循环体。当消费支出暴增后,自然对应的有许多人暴赚,而这些暴赚的人同样也会进行大量的精神消费,于是,经济规模就陡然上了一个台阶--升级了。这个是需要解释的题外话。)

房子和收藏品其实并不需要人们的劳动投入(初建除外),而且持有者还可以不断地从他们的增值中获利;奢侈品是暴富初期心态,随着时间的推移,需求会逐步淡下来。于是,我们发现,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不但没变少,反而变的更多了。钱总归是要花掉的,往哪里花呢?

还是心理需求--生活品质--品味。还是拿中国举例子,食品安全是大问题,那好,喝进口牛奶,吃进口肉,买进口水果;或者退一步,买国产有机的。仅此三项,潜在的市场规模就达到数万亿。衣服买好一点的、家具买好一点的、日化品买好一点的、汽车买安全一些的、出门宾馆住好一点、等等等等。这是一次完全的消费升级。从越便宜越好卖,到广告做的越多越好卖,到品质越好越好卖。起点是产能供大于求,终点是消费者品味的成熟。

这个故事不是新故事,看看德国,喝宝来纳啤酒,开宝马汽车,用双立人炊具、西门子家电,抹施华蔻,住凯宾斯基,看拜仁慕尼黑。这种生活方式已经几百年了。那叫什么?发达国家、老牌资本主义国家。跟欧洲比,美国是个典型的土包子,只是在消费大众的低价商品--福特汽车、可口可乐、麦当劳、还有已经over的通用家电。

故事本来是,美国是后起之“锈”,通过美国、日本的不断工业化,最终在1998年迎来了工业品供大于求,美国人民也终于可以走向有品味的生活了。但是,突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,经济史突然在这里出现了大倒退。

程咬金是谁?当然是中国啦。

中国产品以无法抗拒的低价,俘虏了口袋还不是很鼓的美国消费者的心。最典型的是打火机,本来一个卖10美元,中国人来了恨不得卖10美分。当“有品味”约等于“傻帽”的时候,美国人民当然理智的选择“没品味地省钱”。格兰仕更是给美国人民上了生动的一课:本来是高档奢侈品的微波炉,硬是搞成了比煤气灶还便宜。只要中国人会造的东西,价格除以10不在话下。不但美国人,连"贵族“欧洲人也不甘当”冤大头“,纷纷用起了中国货,最具代表性的是皮鞋。

物价下跌--欧美工厂倒闭--欧美工人失业。但是由于中国产品价格太低,中国劳动者和老板都没赚到多少钱。于是,经济实际上是往回走了--大家都消费低端产品--大家都造低端产品--大家只能消费得起低端产品。

纠其原因,是因为中国经济停滞了20年(1958年大跃进开始,到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),所以本来在70年代开始的工业大爆炸,在中国拖延到了21世纪初。由于这20年时差带来的中国和欧美劳动力价格的巨大差距,造就了这次”消费降级“。

但是,到今天,中国人民已经富起来了。中国将开始全面进入消费升级。过去,是一流产品卖欧美,二流产品卖日韩,三流产品卖中国。现在要倒过来了,一流产品卖国内,二流产品才出口。

更高质量的产品,必然对应更复杂的工艺,更多的劳动力投入。这不是把低端生产线直接变为高端生产线那么简单。”品味”意味着个性化需求。这里拿皮鞋举例子。穷的时候,能买双皮鞋就很开心了,根本不管什么款式。而消费升级后,要求皮鞋的款式和个人气质相配、和衣服相配。(因而每个人要买很多双鞋。可见,低价同质的产品不能拉动更多消费需求,而高价差异化的商品却会拉动更多消费需求,这是宏观经济学里的神秘力量,不知经济学砖家们是否有“砖著”了)。所以,皮鞋厂的核心战略,从不断提高质量、降低价格,变成了不断开发更多的款式。自然,大产量的单一流水线,变成了小产量的多流水线,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都不是线性增加的。其实电视产业、汽车产业也是一样,型号越来越多、功能越来越复杂、而且功能的组合可以个性化定制。

通俗曰,“大众“工业品时代,将转为”小众“工业品时代。这个转型,将涉及每一个工业品行业,而且如前述的逻辑,工业品行业将迎来一个全新的高速增长期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业内所有的厂家都会受益。在业内,更大的可能是”革命“--无数小蚂蚁革”大象“的命。可以预见,可口可乐被”加多宝们”革命,苹果被”锤子们“革命,但凡用少数产品型号垄断 需求复杂多样的市场 的公司,都将是被革命的对象。

中宣部发明了两个非常到位的词:“温饱”、“小康”。每个人都能够精确体会到这两个词的含义:“温饱”,意味着可以安心地活着了;“小康”意味着可以过现代人的生活了。而消费升级对应着“小康之后”,应该用个什么词呢?“富裕”显然不够贴切,“发达”基本等于“暴发户”,“小资”早被*主席定义为贬义词了。先不说用什么词了,总归意味着“小康”、“四化”都已经完成,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”任务已经完成,我们将大踏步地走进新时代(没办法,中宣部是造词专家,好词都被他们占了,只能侵权,我可不是对某书记有特殊感情)。

消费升级与房地产、收藏品不同,将实实在在地增加就业需求,并大幅推升劳动力价格,因为对劳动力的专业性要求更高了。这将是一次经济大升级。完成这次升级后,中国的人均经济实力将与发达国家靠拢,或曰,中国将成为发达国家(英语原意是”已发展“国家)。

之前多次撰文阐述了互联网对经济的负面作用,特别是互联网将大量消灭劳动力需求。有了消费升级这个迟来20年的大趋势,刚好可以抗衡互联网的这个负作用。(中国再次拯救了世界,因为如果中国和世界发展同步,互联网或许已经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全球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。这个……,全世界人民除了中国人民,都要感谢*主席)。只是具体到劳动者,都需要行业转型。互联网淘汰的劳动力恰恰是是被统称为”白骨精“、”中产“的社会”中坚“力量,主要行业包括综合管理、财务、营销、文员等;而消费升级需要的是高级技工、研发工程师、艺术设计师等”高级蓝领“职位。两大阵营对教育背景和个人能力的要求简直是天壤之别。我们会发现,前者是美国的强项,后者是欧日的强项,中国是两方面都不强。但是中国有强大的规模效益优势--劳动力规模效益、消费市场规模效益、世界工厂规模效益。有市场、有工厂、有廉价低端劳动力,那么高端劳动力是可以引进的嘛,所以中国的未来是一片光明。

所以,关于未来全球经济的纯悲观观点可以修改一下了,互联网的负面作用刚好和消费升级的正面作用可以对冲,全球经济应该是平稳的。但是具体地区、公司和个体的经济走势将是剧烈的两极分化--有的从天堂掉到地狱,有的从地狱进天堂。

分类:百科杂谈
点击数:557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