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时代的经济路径

市场经济,核心法则是竞争。

竞争,并不一定都是优胜劣汰,赢家通吃。

竞争,不但要战胜现在的对手,还要在未来战胜新出现的对手。

所以,以当下的亏损来战胜现有的对手,以期“一统江湖”之后赚取暴利,只是一厢情愿的梦而已。

在实体经济,这个行为被定性为倾销,并将受到法规的严厉处罚。而在互联网,倾销成为了被鼓励的先进商业模式。

竞争无底线。

任何生意都是从亏损开始的。所以,只要自己支付得起的,任何新商家都愿意去、主动去亏损。

在实体经济,商品是有采购、生产、物流、销售、售后成本的。游戏法则是营销烧钱,商品赚取毛利,当商品的毛利超过了营销的投入,公司就开始赢利了。任何一个商家都无力支撑长期的低于成本的销售行为。

没有互联网的软件业,发行还是有成本的,需要刻一张光盘,做个盒子,也需要物流。所以软件的销售价格,也不大可能低于这张光盘的成本。而同时,没有互联网,还是需要营销的。销售毛利减去营销费用,是公司的赢利。所以虽然软件是虚拟商品,但是商业模式并没有变化。

而互联网的出现,真正带来了商业模式的实质性变化,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:

1 信息商品成本无限接近于0.网络直接下载,甚至网页本身就是商品。成本无限接近于0.

2 营销成本无限接近于0。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自媒体,即可吸引客户并完成销售行为。相比开实体店、打广告,营销成本无限接近于0.

于是,免费成了互联网的霸王条款。不接受免费的商家,从一开始就被视为另类(当然也有收费成功的,但是从销量“——下载量、访问量——上看,绝对是极少数)。所以反过来,任何一个商家从加入这场竞争开始,已经充分接受了“免费“的条款。

于是,免费成了一场永久的促销。因为前面提到的这2条,任何一个商家都有能力支撑住长期免费,特别是很多成本竟然有人免费分担(比如免费服务器,免费邮箱,免费网盘)。

即便有人“赢得了战争,他依然必须继续免费。因为1 同质化的产品实在太多了2用户的切换成本实在太低了。

那么,“赢家的利润从哪里来呢?商业模式开始异化。而这种异化,竟然也被奉为先进商业模式,还出书--《免费经济学》

一种赢利模式是入门免费,附加值收费。比如QQ的各种头像、QQ游戏的点卡。但是由于竞争的惨烈,这种模式越来越难行得通了。

于是,只能转向一种传统的商业模式(它真的很传统)——广告。

广告是一个很神奇的商业模式,广告不但盈利模式神奇,而且促成了很多以前即便靠公益捐款都做不成的事情。

广告是一种双赢:商家利用媒体的浏览量低成本进行营销;媒体利用商家的补贴降低售价甚至免费,以扩大浏览量。

媒体并非因广告而生,但是因广告而发展壮大。时至今日,广告已经与媒体商业模式划上了等号。

在互联网出现以前,除了电话电报,媒体可以说是信息产业的全部。媒体的使命就是向大众提供信息。

互联网是一种新的可供媒体利用的技术。既有媒体公司必然会利用互联网;也必然会有一批新生互联网媒体公司(例如新闻、视频、娱乐)。这些都非常正常。

需要先说明:媒体和信息服务业是两回事。没有人会把婚姻介绍所认为是媒体。否则后面的论证很可能被认为是荒谬的。

回到互联网免费的异化。

当发现胜出惨烈的竞争之后,依然无法从客户口袋里收钱,那么手中剩下的资源就只有这个客户群了——所谓眼球。这个资源的价值就是广告价值。

很快,许多互联网新商家的经营目的就直奔广告。

很显然,广告市场的总规模不会因供应商的增加而增加。所以,他们实际上是加入了媒体的竞争行列。而广告的竞争又极其简单冷酷——价格。要么按浏览,要么按点击,没其它的了。供应量的增加,必然导致价格的下滑,最终导致广告行业规模缩水。

结论是,无数的人通过免费这一手段,彻底毁灭了无数价值,最终毁灭了广告行业的部分价值。

还有一个出口——投资者买单。

开一个互联网公司,根本不需要考虑产品收费,也不需要考虑广告收入。只要考虑用户量。只要用户量够大,风投就会进来,就会包装上市,最后套现满载而归。

这本质上是一个拉长了的99年互联网泡沫。

一个公司在股市上的唯一价值来源是创造的利润。整个互联网IT业只是从媒体嘴里抢了一块广告蛋糕出来而已,所以它的总体理性估值应该不会超过整个媒体行业。而实际情况呢,市值动辄几十亿几百亿美元。我没有具体分析数据,但是凭感觉这个泡沫是巨大的。

99年的泡沫迅速破裂了。而这一次拉长了的泡沫还在持续。背后的动力,是08年以来政府对货币的持续超发。互联网免费+货币超发,造就了一个神奇的商业模式。只要货币继续超发,这个模式就会持续下去。

但是我们知道,泡沫是迟早会破灭的。

反驳观点是:免费归免费,但是创造的价值是巨大的。

我的观点是:创造的价值只是竞争价值而已。

就以通信—IT的基本价值为例。

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,靠打电话和寄信通信。等电话是一种幸福,等收信是一种幸福。今天有了互联网,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信,更幸福了吗?未必吧。那么互联网技术带来什么实际价值了呢?

对于商业公司则不同了。客户发一封信,一周才收到,和立刻能收到,价值截然不同。接电话和收邮件,成本截然不同。但是当所有的公司都从接电话收信转为收电邮微博的时候,大家又都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,只是更加繁忙了。

人们总是奢求技术能够让人类更轻松,事实上是技术让人类更繁忙。

当所有人都不顾颈椎安危不停地低头戳手机时,不管是为了工作还是私事,都是一种悲哀。

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生活,还将继续革命性的改变,但是不能简单理解为更好,这只是一个大趋势而已。

互联网给传统产业带来了什么?

上一节已经阐述了,互联网带来了经营效率的提升,先转变过来的人会尝到甜头,但是当大家都提升之后,竞争又回到了起点。

互联网彻底改变了营销模式。先转变过来的人会尝到甜头,但是当大家都改变后,竞争又回到了起点。

故事没这么简单。互联网不是仅仅增加了一个工具,而是用0价格替代了大量的现有工具。大量的行业因互联网而萎缩甚至消亡,大量的工作岗位因互联网而消失。

不是说这样不好,但是这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问题。

被互联网消灭的行业,都是很成熟的行业,有着稳定的利润率,向政府固定地交税。现在这些行业不交税了,互联网又是免费,也不交税,政府税收减少了;被互联网淘汰的职位,对应的就是失业人数的增加。

一方面政府税收减少,另一方面政府要承担更多的失业救济,政府财政赤字剧增。

祸不单行,本来政府就被人口萎缩造成的养老金亏空头疼不已,这边厢互联网又来了一道。

解决方法?缩减福利,找死啊?唯有开动印钞机喽。

开动印钞机,就推动了第四节的故事。于是互联网的推进速度更快,于是消灭更多税收,制造更多失业。恶性循环。

印钞必然导致通胀。但是从最近6年的实际情况看,好像这个规律失灵了。

起作用的还是互联网。

因为互联网大幅提升了经营效率,即大幅降低了成本。而由于竞争无底线,这些降低的成本通过竞争立即变为价格的下降。于是这个价格下降抵消了货币超发带来的通胀。

但是互联网带来的成本下降终归是有尽头的。无论怎样,一个商品铁打不动的成本是原材料成本和运输成本。

当互联网的价格红利消失后,超发货币的通胀副作用就会变为主流。那时一场经济危机将不可避免。而那次经济的解决,只能通过修改上层建筑来解决。

不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,而是科技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互联网如此巨大的技术革命,不带来一场上层建筑革命,反倒是不正常的了。

 

互联网带来的社会价值远大于其经济价值。本文只是讨论了对经济的作用。从社会学来说,虽然有很多负面效应,但是互联网对人类社会文明的推进作用是史无前例地巨大的。推动上层建筑革命只是其中的一个效果而已。